【文章梗概】
县域创业活动、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基于中国县级数据的实证研究
林 嵩 谷承应 斯晓夫 严雨姗
(原文载于《经济研究》2023年第3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占同期世界减贫人口的70%,使得世界贫困版图显著缩小。贫困地区的脱贫过程中,创业活动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关注。近年来多地以农村创新创业为驱动,有效带动了县域范围内的投资和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范例”。然而,农村创业热潮中的“一窝蜂”现象也不鲜见,特别是部分山区的地方政府大力帮扶农户,但农户受限于技术、资金等多种因素,对市场走势把握不准确,最终农户收入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激发了我们对于创业、政府与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的研究兴趣。梳理现有研究后发现:第一,创业与减贫增收的关系仍存在一定分歧。尤其是存在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创业减贫的方向和强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大量创业文献都将创业定位为一种积极的经济活动,学者普遍认为创业是缓解贫困的重要手段,但仍有部分研究表明创业对扶贫作用甚微。这表明创业与减贫增收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实证证据。第二,从关注创业活动与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看,大多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且定量研究多使用省级数据。中国各省之间的差异较明显,且省级数据样本量小,使用省级数据难以准确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关联。第三,学者们在研究创业与减贫增收关系时往往忽略了政府因素。中国政府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创业企业,但在创业活动与地区贫困的关系中,政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什么条件下更明显,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县域面板数据探讨了县域创业活动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并探索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发现:第一,县域创业活动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表现为小微型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创业活动。不同产业及行业创业的积极效果都得到了证明。进一步发现,县域创业活动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当地非农就业水平与推动非农产业发展是县域创业减贫增收的重要途径。第二,政府规模对创业的减贫效果具有“倒U 型”的调节作用,即小规模政府有助于创业活动发挥减贫增收功能,政府规模的过度扩张会阻碍这一进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县域、未开通高铁的县域和非电子商务示范县域),创业增收的效果、创业与政府的交互作用更明显。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使用县域宏观数据证实了创业活动的减贫增收作用,并识别了具体创业活动的规模、类型及行业分布等对增收的不同作用。此外,本文还探索了县域创业活动发挥增收作用的重要机制。这些结果都丰富了区域创业的文献,为中国农村减贫增收以及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启示。第二,进一步确定了创业与政府在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方面的协同作用。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县域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创业和政府的协同作用更明显。这表明,县域创业活动的增收在一定程度上是“普惠性”的致富之路,越是在不发达的地区,越要重视政府的作用,拓展了创业领域政府作用的相关研究。第三,结合案例分析,进一步探索了特定区域的特色化创业增收道路,为深入理解创业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提供了研究情境,也对探索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本文对于创业、政府、农民收入及共同富裕有如下政策思考:第一,县域创业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增收,还能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这充分显示出县域创业对共同富裕的积极影响。因此,以农村为主体的县域应重视创业活动的开展,大力鼓舞和支持创业活动,以发挥创业活动积极的减贫作用。第二,创业活动的减贫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倡导创业活动要基于区域异质性予以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县域、未开通高铁县域及非电子商务示范县域)创业活动的增收模式更显著,说明县域创业活动一定程度上是“普惠性”的致富之路。因此,应注重欠发达地区营商环境的建设,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持续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疏解创业过程的难点、痛点,更好地发挥县域创业活动提高就业水平和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真正的普惠价值。发达地区县域的创业活动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收效应,这些地区更应利用好县域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与有利的营商环境紧密结合,挖掘县域创业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保障低收入群体能够切实有效地从当地的创业活动中获益,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第三,基层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仍是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政府需要更重视营造良好的县域环境,积极建设和完善有利于创业活动的各项软硬件设施,开展多种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政府在积极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政府规模的过度膨胀,坚持放管结合,将资源配置职能更多地交予市场。
作者信息
林嵩、谷承应: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
斯晓夫、严雨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